酮病的检测

有些酮病并不表现临床症状,尤其是亚临床酮病,因此通过眼观牛的采食等状态无法准确判断,需要一定的检测手段。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血酮(BHBA)、尿酮、乳酮检测。


血酮检测

检测血液中的β-羟丁酸含量是判断酮病与否的关键指标。一般情况下健康成年奶牛血液中β-羟丁酸含量低于1.4mmol/L,1.4~3.0mmol/L为亚临床性酮病,>3.0mmol/L为临床性酮病。目前专用的血酮检测仪较为准确,但成本较高,因此多用于牛场酮病的风险评估,不建议用于个体牛检测。


尿酮检测

主要是针对尿液中的乙酰乙酸及丙酮进行检测。可用尿酮体检测试纸条进行检测。常用酮粉法检测尿酮,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(60%),因此只能区分临床性酮病,而不能检测亚临床酮病。尿酮检测的缺点是尿液采集困难,通过外阴刺激法只有40%左右的牛可以排尿。对于用刺激法不能排尿的奶牛,可采用输精管外套导尿,操作的关键在于外阴部的消毒,导尿过程中动作要轻柔,防止误伤尿道。


乳酮检测

与尿酮一样,主要是检测乳中乙酰乙酸,也可以检测β-羟丁酸,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(60%左右),其优点是采样方便,目前在国内使用较少。


酮病的治疗

酮病的根本是能量负平衡,因此治疗酮病首先应提升血糖浓度,同时增加生糖先质供给。主要有3种方法:

静脉注射葡萄糖,快速升高糖水平,刺激胰岛素分泌。葡萄糖使用量过大、频率过高,会出现一些副作用,如血糖升高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,影响糖异生;影响食欲,导致采食量降低;因高血糖具有利尿作用,因此经尿液损失的电解质(Na、K等)增加,容易继发其他疾病;反复输注高糖会诱发静脉炎。

口服生糖先质,主要有丙二醇、甘油、丙酸钙等。丙二醇经瘤胃壁直接吸收后肝脏将其转化为糖,一般治疗剂量为500m L/d,经口灌服,持续3~5d。丙二醇适口性差,因此不能将其同饲料一起饲喂,而灌服时可引起牛应激,所以最好在牛采食结束后灌服。口服葡萄糖或红糖治疗酮病是不科学的,因为糖在瘤胃内很快被降解为挥发性脂肪酸,并不能提供生糖先质达到升高血糖的目的。

注射地塞米松。地塞米松能够增加葡萄糖的生成,持续时间为2~4d,但是具有免疫抑制及导致流产的风险,因此仅限用于产后5~50d发生临床性酮病的牛,使用1次即可,应避免重复使用。

注意:及时治疗亚临床酮病可大大降低罹患临床性酮病的几率!对于亚临床酮病,每天给予丙二醇500毫升连续使用3~5天,血酮或尿酮转为正常即可。


酮病的预防

对于酮病的预防要抓住一个关键点,那就是防止奶牛产前采食量下降过多,增加产后采食量,减少体脂动员程度,这样才能防止酮体产过多。具体做法可从牛群管理、饲料管理和产后护理方面着手。

围产期奶牛采食量的下降不可避免,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尽量减少其他应激因素。比如围产期转群时不能粗暴对待奶牛,尽量小批次的转移。很多牛场从成本的考虑会给产前牛饲喂不良青贮料,不给苜蓿,这会对产后采食量的恢复有很大影响,所以要尽量保证产前产后饲料成分的一致性。料槽要保证清洁保证每天清理,还要适当地推料防止奶牛拱料而吃不到。产房的环境也很重要,保持安静、舒适,目的还是减少奶牛的应激,尽量保证奶牛采食量的最大化。对于干奶牛要严格控制体况,避免过肥,肥胖牛产后采食量下降更为严重,很容易发生脂肪肝形成II型酮病,从而更不好治疗。产前产后给予一定量的烟酸、过瘤胃胆碱也能有效减少酮病的发生

随着产奶量的提高,酮病逐渐成为危害奶牛健康最重要的代谢病,还可继发胎衣不下、子宫炎、真胃变位等疾病,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。